第二百四十九章卧虎藏龙
经过振威镖局分局被灭门一事之后,赵宛玉和楚怀瑾在西晋的行动变得更加谨慎起来,他们没有选择在客栈落脚,而是寻了一户普通人家请求收留。 由于他们把难民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,所以很快就找到了城郊的一家农户落脚。 这是一个三口之家,住在村尾处,户主是个约五六十岁的老者,妻子很年轻,两人共同育有一个约莫十岁左右的女儿。 他自言,自己平时不太与村民往来,主要原因是村里有个村霸,平常喜欢欺负清白人家的姑娘,而自己的女儿已经出落成了大姑娘,担心被村里的村霸盯上。 这家子,平时靠着租地主家半亩贫地往上种点玉米勉强过活,可若是遇上个天灾人祸的话,不但颗粒无收还得倒贴进去大额的土地租金,生活很是拮据。 赵宛玉细细听着,这时户主的女儿给她倒了一碗水,怯怯地端到她面前,“姐姐喝水。” 赵宛玉接过,道声谢谢,趁机打量了一下女孩的模样。 女孩长得还算清秀,只是长期营养不良,让她骨瘦如柴的单薄身子显得头重脚轻。 她忍不住多搭了一句话:“妹妹,你今年几岁?” “下个月便是及笄。”女孩睁着一双鹿一样的眼睛,惶恐地回到。 赵宛玉心下一惊,完全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只有十岁大的姑娘居然已经到了及笄年华。 她计上心头,从怀里拿出当年拓跋赞赠送自己的珠钗递给户主:“大叔,我们小夫妻两逃难至此,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做为房钱,这只珠钗值不了几个钱,您就拿去当了给妹子添两件衣裳,再买点肉食吧。” 饶是户主只是个普通的农户,但毕竟活了大半辈子,就算没吃过猪肉,也见过猪跑。 所以他一看到赵宛玉掏出来的金钗,当即就愣住了,这金钗他少时见过,那时候他和家里的长辈到外头去讨生活,曾在一家珠宝铺子做过事,他就是在那时候见过这东西的。 虽然样式不是完全一样,可也八九不离十。 “姑娘,你这是东西不是寻常之物啊!这么贵重的东西,我不能收。” “你们生活也不容易,肯借地方给我们落脚,我们感激不尽,又怎能给你们增加负担?您就收下吧!” 户主看了看面色红润的赵宛玉,又看了看自己一旁瘦巴巴的女儿,对比之后,他恍惚醒过神来:“你们……你们不是难民!” 户主冷不丁的话让赵宛玉心头一震。 “看来我猜的没错,你们非但不是难民,而且也不是本国的人。”户主的声音变了,脸色也变了样。 眼见身份被识破,楚怀瑾下意识拔刀。 户主神情大骇,并将妻儿都护在了身后。 赵宛玉及时夺下楚怀瑾手中的匕首,满是歉意地说道:“大叔,我们并没有恶意,若您不愿意收留我们,我们也不会强求,只希望您不要将我们的行踪透露出去。” “你们就算不说,我也猜到了你们是东洲人!” 赵宛玉不得不叹服,这大叔的眼神确实非常犀利。 既然身份已经暴露,她索性坦言:“没错,我们确实是东洲人,刚刚给你的那只珠钗其实并非普通的珠钗,那是你们西晋王室拓跋王子当年赠予我的。” 不料,她话音刚落,那农户大叔便扑通一把跪下,在她面前磕起头来,“你是昭阳公主,求公主救救小女吧!” “这到底怎么回事?” 赵宛玉被这户主弄得一头雾水,有些反应不过来。 “如今西晋王和他的兄弟为了争权斗得你死我活,根本就不管我们老百姓的死活,我们都快要活不下去了。” “那拓跋赞也不管吗?”楚怀瑾阴沉着脸插话。 “拓跋王子确实是一个仁爱之人,可他毕竟只是个王子,没什么权势,就算想要为百姓们做些什么也会被处处掣肘。” “那你说救你的女儿又是怎么一回事?” “村里有一村霸看上了小女,便要强娶,我打不过就求助无门,只能用迂回之术一拖再拖。可小女下个月就是及笄了……” “这事我可以替你解决。”楚怀瑾拍了拍他的肩膀,而后从赵宛玉的手中拿过珠钗放在桌子上:“但你也得替我们办一件事。” 农户大叔是个极其聪明的人,他知道只要自己办成了这件事,那么妻女便有了靠山庇护。 所以这笔交易他不亏,他没有做一丝迟疑,拿起珠钗就往怀里放:“好,我替你们去送信!” 农户大叔果然不负所望,将珠钗送出去没多久,拓跋赞便让人约她在附近的一个农庄里见面。 再次见到拓跋赞的时候,赵宛玉差点没认出他来,不过数日时间,他瘦了一大圈。 “大哥你怎么成这样了?” 拓跋赞眼神闪烁的躲避着她的追问,只道:“小妹,为兄实在抱歉,我没能劝服父王放了鸾凤。” “西晋王为何会变成那样?” 赵宛玉直接问出了自己心中所虑。 “自从遭遇王叔叛变的事之后,父王的性情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他怀疑王叔叛变和东洲脱不开关系,故而以此为由扣押了鸾凤。我实在劝不动他。” “那你可知鸾凤被囚禁在什么地方?” “知道。” 拓跋赞点了点头,然后把关押鸾凤的地牢地形图交给了她,“三天之内,如果见不到你父皇一定会对她进行处置。” “他要见我?” “是,刚刚命人往东洲发了消息。” “只要见到我,他就肯放人?” “这……实不相瞒,我怀疑这只是父皇的诱捕计划。” 拓跋赞满脸的歉疚。 “谢谢你告诉我这些,不管这到底是不是个陷阱,既然西晋王已经公开向东洲挑明了,那么我一定会去见他的。” 若是不然,西晋与东洲立马会爆发一场战乱! 她确信东洲的将士们是绝对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西晋掳掠,彼时一定会发起反攻。 拓跋赞见赵宛玉真想来见自己的父皇,心有忧虑地提醒她:“你还不知道吧,你们抓了北周的皇帝后,原来的宣王和楚贵妃攒动朝廷重臣拥护宣王赵祯继位了。” “这是什么时候的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