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6章 南水北调
将饭菜一一摆好后,黑鹰如实禀报。 “也是死于蛊虫?” 不等秦君沉回答,宋静芜抢先问道。 黑鹰点了点头,“同那日几人死法一致,微臣抓住他时,隐隐听到有笛声传来。” “三番两次用同一手法害我,看来,宫里有人已经等不及了。” 秦君沉凤眸眯起,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脸上浮起一抹邪魅的笑容。 “好卑鄙的手段!” 宋静芜眉梢挑了挑,敢如此猖狂,那她就以其人之道还至彼身! “黑鹰,将那蛊虫给我盛来,”宋静芜看向黑鹰,好看的杏眸波光微动,“我倒要瞧瞧,这种东西用在它们主人身上,会不会有一样的功效?” “你是说?” 黑鹰听出话中意思,不禁眼睛一亮。 “你去跟李县令说,王爷身体不适,不能亲临指挥了。” 宋静芜看向秦君沉,秦君沉点了点头,“告诉李县令,按原定计划在红汛最高处骆湖备开挖支流。” “是。’ 黑鹰领命走了出去。 “本王现在病重了,劳烦宋小姐尽心照顾。” 宋静芜白了秦君沉一眼,忽而眨眨眼睛,阴冷一笑,“病重自然要有病重的样子,估计这些饭菜是难以下咽了。” 秦君沉神色一怔,就听宋静芜又继续说道:“华音,王爷的药准备的怎么样了?” “小姐,已经准备好了。” 华音端着药走了进来,擦了擦额头的汗,放在了秦君沉面前。 “本王病重,需要宋小姐亲自喂!” 宋静芜咬了咬唇,绕来绕去,还是把自己绕了进去,真是郁闷。 一盏茶的功夫过去,县衙上下,几乎都知道了秦君沉病重。 “李县令,怎么不见九皇子?” 李东旭带领众人,前往骆湖进发,临行时,碰到嵩县有名的乡绅孟玉廷。 “九皇子身体不适,我等先去。” 孟玉廷,向来乐善好施,文质彬彬,听说朝中有人做官,但是却从未说过是谁。 “身体不适?没事吧,需要我找个大夫来看看吗?” 孟玉廷眉心微蹙,眼睛里露出关切担忧之情。 “这个……”李县令面露谨慎,左右观察,发现没有人注意,方才凑近了孟玉廷说道,“多谢孟先生一番美意,只不过九皇子此次受伤严重,恐怕……” “听闻昨夜九皇子遭受偷袭,可是真的?” 李东旭面色突然一紧,“切不可外传,不可外传!” 孟玉廷眉宇舒缓,微微一笑,“在下知晓利害,李县令大可放心。” 李东旭上马离开,浩浩荡荡,随着人马渐远,孟玉廷脸上的笑容渐渐凝滞,随即便被一种阴冷所代替。 而此时,皇宫大院中的一处寝宫中,却是另一番光景。 “母妃,嵩县传来信息,昨夜一箭恰好射中老九的左心之处,虽然还没得到确切消息,老九应该是凶多吉少。” 周燕妃端坐在椅子上,眸光阴骘。 “显儿,切记不可大意,我们一定要做的干净利落,切不可留下把柄。” “放心母妃,行刺之人已被秘密处理,他们查不出什么的。” 秦承显望向周燕妃,冷哼一笑,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。 他就不信,他设置了重重机关,秦君沉就能全部逃脱。 “派人再探,记住,一定要准确消息。” 此事事关重大,容不得半点马虎,在这宫中,永远是弱肉强食,不使点手段,怎么能登上高位呢? 周燕妃坚信,人至贱则无敌,等秦承显当上皇帝,就是她的出头之日! “是。” “骆湖处开凿支流,工程不小,小则数月,多则一年,加上人员不稳定,工程进度难以估算。” 秦君沉看着地图,长眸眯起,水患年年整修,却始终治标不治本,往往都将原因推至地理原因上,其实,这人为因素何尝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呢? 据李东旭讲,朝庭的赈灾款项杯水车薪,可见,这中间肯定经历了层层剥皮。 看秦君沉神色凝重,宋静芜也心情有些沉重,自古至今,这水患便非常严重,不然的话,历史开篇就有了大禹治水。 “治理水患,不是一朝一夕的,眼下,我们不如先控制住嵩县的水灾,先建立几个支流,多挖河道,然后引入嵩县东边人烟稀少之处,恰好嵩县东邻入海口,只需建立一个人工河道,便可引入大海。” 宋静芜眸光流转,全神贯注于面前的地图上,丝毫没有注意到秦君沉讶异与赞许的眸光。 宋静芜,你还有多少惊喜要给本王展示? 感觉头顶的目光,宋静芜眼角一抽,“我非常认真地同你探讨,你到底有没有在听?” “当然,你说的每一句话,我都非常认真对待。”迎上宋静芜的眸光,秦君沉眉梢微挑。 宋静芜叹了口气,将眸光转向别处。 秦君沉勾唇一笑,说道:“本王倒想到一个好主意,只是工程浩大,不过若是修复完成,定会造福后世。” “说来听听。” “南方一带,水量充足,而北方一带,经常干旱,如果我们开凿一条运河,从南往北,岂不能够缓解了涝与旱?” “南水北调?” 宋静芜脱口而出,惊喜之情溢于言表,黑亮的眸子闪起粼粼的光芒,似月光洒在夜晚的河面上。 “南水北调,用词甚好,本王喜欢。” 宋静芜暗暗敬佩秦君沉,没想到,他的思维竟能与二十一世纪接轨,如果他能穿到自己所生活的年代,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? 宋静芜想像秦君沉来到二十一世纪,眼睛里闪起点点涟漪。 “怎么了,难不成本王的相貌太过好看,宋小姐看得入了迷?” 宋静芜正天马行空的想象,冷不丁的,秦君沉的声音传来,宋静芜摇摇头,思绪回笼。 “那个,抱歉,刚才走神了。” 凝眸,和本王在一起,这丫头竟然会走神。 一股莫名的恼火冲上心头,秦君沉看向宋静芜,“南水北调工程,工程浩大,你,马上动笔,拟写一份奏章,将其可行性写出来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