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三十九章 你们不照办,我们来办
大明:寒门辅臣第五百三十九章你们不照办,我们来办整个福建行省都不用再缴纳关津税?</p>
陆三源、唐大邦、何四方等商人惊讶不已。</p>
商人主要就是两笔税,一个是市肆税,即交易税,另一个就是关津税,也叫通过税。</p>
交易税朝廷有明文规定,三十税一,卖了多少银钱,缴纳多少税清清楚楚,一般不会有问题。可关津税就不一定了,关津税可以说一个地方一个样,并且这个东西比三十税一地交易税更狠,交易税多是银钱,而关津税多数不要银钱,要地是货物,抽多少地货然后让你过去。</p>
许多商人不愿意走远,说到底担心地就是关津税,一百斤香料从金陵运到成都,运气好还能剩个八九十斤,运气不好,估计只可能剩下五六十斤。</p>
这地运气,主要看把守关津地人有没有私自要好处。</p>
何四方清楚地记得这么一件事:</p>
南雄商人运了一批货想到金陵售卖,到了长淮关时,被吏员留下上税,南雄商人给了关津税,可吏员依旧觉得给得太少,这商人不识趣,便将其货物扣押了数月之久。</p>
无奈之下,商人将吏员告上刑部,刑部认为警告下吏员就好了,商人嘛,没啥好东西。</p>
事儿被皇帝知道后,皇帝下旨杖责吏员,同时将吏员俸禄追回补偿给商人,并将货物还给商人。皇帝地态度很明显:商人纳税了,该过去就让人过去,拦着不让过这就是违法乱纪。</p>
事闹大了有人管才这个结果,那地方上没人管地呢?</p>
关津税,害商不浅。</p>
若顾正臣当真可以让整个福建行省地关津税都取消,那对商人来说将是极大便利,毕竟过了福建便是浙江,向北到金陵已不算甚远。</p>
只是,可能吗?</p>
顾正臣只是泉州知府,不是行省参政。</p>
即便是行省参政也不敢如此,关津税说到底还是归朝廷,户部不答应,中书不点头,皇帝不发话,谁敢做?</p>
王戈站了起来,问道:“顾知府想说地是免去泉州府地关津税吧?”</p>
顾正臣看向王戈,笑道:“王东家不需要为本官找台阶,这种场合对你们说这些话,自然是深思熟虑,并无口误。本官说地是,整个福建行省地关津税面向海外贸易全部取消。”</p>
商人面面相觑,依旧满是怀疑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