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章 《追风筝的人》改编
以救赎友谊为主线,谱写了一曲时代的悲歌。
饭店内,徐驰听着刘一民的讲述频频点头。卤煮吃了几口后,变凉了也忘记再动筷子了。
徐驰听完后,笑着说道:“你连望果节都知道,可见你了解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。资料翔实,才能写得出来好作品,你的这种精神就值得学习。
跟《狼烟北平》相比,着手点虽然不一样,但是时代的宏观上,却有一脉相承的地方。你很擅长从小处落笔,高处立意的写法。
我们为这救赎之路感动,也为藏族人民抗击侵略而感动。几个原本跟卓客敌对的土司,面对殖民者的时候,勇敢地站出来,这不正展现了咱们民族的凝聚力。”
“卓客土司说的那句话,闻之令人落泪。”
卓客土司伸出手,掰着指头告诉前来劝降的侵略者:“汉族是这个、藏族是这个既然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结成一个家,那么家里的事情就不劳你们操心了。”
不同的族是手指的一部分,握成一个拳头,意味着能够坚决粉碎任何侵略者。
徐驰讲着讲着,就想起来自己以前的岁月,在抗战时候的经历和入朝采访的经历,想起各种各样的人。
说着说着,伸手擦了擦自己的眼角。
“《追风筝的人》比《狼烟北平》更感动的地方是,里面有可歌可泣的悲壮英雄。你的这篇稿子,准备投给哪个杂志?”徐驰问道。
“《收获》,很久没有给晓林师姐稿子了,前几天还寄信过来问我!”
徐驰叹了口气,他本来想问刘一民要下稿子的,发往本省的杂志上,他现在是鄂省作协的理事。但转念一想,发在《收获》上肯定更好。
“我们省要是有《收获》《当代》这样的杂志就好了,没出名的杂志,约稿都硬不起来。”徐驰说完,又说道:“能不能写一篇评论发表在我们省?”
刘一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,只不过时间不确定。徐驰高兴地将凉了的卤煮吃完,走在街边跟刘一民告别。
“这一趟真没白来,可惜就是来早了。你抓紧写,我等着看!到时候,我让我们省的杂志转载。”徐驰鼓励道。
刘一民将一个信封塞到了徐驰的口袋里面,徐驰看到里面的钱生气地说道: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
“老徐同志,说好的,翻译费!”
“不用,今天能提前看到你的这篇小说,我已经心满意足了,就当是翻译费了!”徐驰将钱塞进刘一民的口袋潇洒离去。
远远地冲刘一民喊道:“赶紧写,我等着看。我现在住在交道口,你要是有事儿,可以到这儿来找我。”
交道口?将军府?算了,真没事情找你。
看着手里面没送出去的钱,这是白嫖了老徐同志几个月啊!
打定主意,等过几天直接汇款到鄂省,老人家忙活半年,总不能白忙活。这稿费标准,已经是够低了。
老徐人讲究,咱老刘也不能差劲儿!
翌日,刘一民赶到人艺,将稿子递给了曹禹,曹禹翻看了几页后,感慨道:“徐驰下了大功夫,翻译的够到位的。”
“半年的心血之作!”
“你在文坛时间不长,人缘挺好。”曹禹看向刘一民,仔细地数了数,刘一民跟不少人关系都好,很多还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。
“以诚待人嘛!”刘一民笑道。
“不错,是这个道理。交朋友说简单也简单,说复杂也复杂。以诚待人,将心比心,八个字,大道至简。”
曹禹让刘一民坐下,仔细地考虑起来,准备投给美国的哪个杂志。
“《巴黎评论》《纽约客》.”曹禹想了一堆。
“老师,不急,你到时候去美国访问,顺便投稿也一样!”
曹禹摇了摇头:“尽早投出去尽早发表,我还想看看美国人对你是什么评价!”
想了一会儿,曹禹还没有下决心,索性放下了稿子,笑眯眯地看着刘一民:“听说你最近有好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