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0章 淡淡乡愁
燕大校园内,刘一民拿着一摞子信回到宿舍,两封家信之外,剩余的都是各大杂志社或者报社的约稿函。
除了一封是刘福庆两口子托老马寄来的要照片的信外,另外一封是大哥刘一国寄来的信,在信里面刘一国感谢他送的电视和电风扇。
家里面结婚,也就是三转一响,这直接弄了个电视,刘一国虽然觉得没必要,但想到是二弟送的,上班的时候嘴巴一直往耳后根咧。
不过在信里面表示,以后这么贵重的东西不用再往家里面买了,矿务局的工资高,以后结婚家里面就是双职工,拿两份工资,生活条件好了,不需要他多操心。
顺便告诉刘一民,等月底给刘一民寄来一件毛衣,未来的嫂子给他亲手织的。
刘一民笑着将信收起来,开始期待起来未来嫂子的毛衣了。
其余几个杂志社的来信刘一民都没看,《星星》的来信,刘一民撕开看了看,总编白行在信里面致以热情真挚的问候。
【川省一别,暑去秋来,闻北方天气渐冷,不知身体可好?】
翻译成白话就是,走了几个月了,都特么到冬天了,你走的时候承诺的诗歌什么时候寄来?
刘一民将信收了起来,这才多久,白行已经来了几封信了。
看了一下课程表,下午没课,刘一民骑着自行车来到四合院。打开书房的柜子,将里面的照片都给拿了出来。
一个个的翻看,挑出了几张漂亮的,又符合老人心中儿媳形象的照片装在了信封里面,准备把信寄出去。
在信里面询问大哥刘一国结婚的具体日子,两人现在还没有定下来,刘一民觉得可以早点把具体的日子定下来。
将信装进信封里面,刘一民走到胡同口的邮筒边,将信给扔了进去。
回到四合院,拿起扫帚将院子里面的银杏叶扫在一旁。秋天来了,银杏树的叶子也开始落下,美观的银杏树叶反而成了负担。
每天就要清扫一番,银杏树叶在铺满街道不打扫是美观,在家里面不打扫,那就是荒凉了。
三花不停地追逐着落叶,时不时钻到落叶堆里面打滚儿,只是依旧不能抓老鼠,刘一民猜想,这猫抓老鼠的技能是废了。
打扫完院子,刘一民在书房里面待了一会儿,想到还是得给《星星》写一首诗歌,毕竟是答应的话,不能食言。
想了一会儿,刘一民在草稿上写下《从前慢》三个字。
【记得早先少年时
大家诚诚恳恳
说一句是一句
清早上火车站
长街黑暗无行人
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
从前的日色变得慢
车,马,邮件都慢
一生只够爱一个人
从前的锁也好看
钥匙精美有样子
你锁了人家就懂了】
写完给《星星》的诗歌,刘一民开始写起其它的东西来。
下午三点左右,刘一民听到扣门的声音,打开四合院的门,看到两位不速之客,刘一民表情先是由惊讶变味惊喜:“稀客呀,你们怎么想着到我这里来了?”
刘一民赶紧走出去帮忙,身后的石岚努力的往上推着轮椅,可惜劲儿太小,小脸憋得通红,轮椅还是上不来。
史铁生听到史岚吭哧吭哧的声音,看着刘一民,脸上也憋得通红,有说不出的尴尬。
这个四合院的大门进门的地方不是平的,有一定的斜坡,最前面还有一个很小的台阶。
可能是怕水大了淹了院子,原主人故意这样设计的。
刘一民帮忙抬了上来后,史岚擦了擦汗水说道:“一民哥,你今天在家啊,我推着大哥出来转,刚好到这儿,就想着看看你在不在家,没想到你在家里!”
“真巧,我来了没多久,要是晚来会儿,还真碰不到。”刘一民笑着说道。
史铁生看向刘一民问道:“刘一民同志,你在四合院忙着干什么呢?”
“没啥事儿,扫扫院子逗逗猫!你来了,正好陪我好好聊聊天。”刘一民和史岚一起推着轮椅走进了院子里面。
史岚站在银杏树下感叹道:“一民哥,你家的院子好大啊!”
“买这个院子花了不少钱吧?”史铁生问道。
“是花了点钱,铁生,史岚,你们喜欢喝什么茶?当然,我这里只有红茶!”
史岚笑道:“一民哥,那你还问我们喝什么?”
史铁生赶紧拦住了史岚,刘一民转身说道:“哈哈哈,铁生,你不用那么拘谨,这里是自己家!忘了,北影厂朱厂长送了我一筒咖啡,你们喝咖啡吗?”
“我喝,我看外国片,外国人都喝咖啡。”
史铁生腼腆地说道;“我来杯白开水就行!”
刘一民到屋子里拿出咖啡,泡了三茶缸放在盘子里,端到了院子里的石桌上。
“来,铁生尝一尝,实际上我是喝不惯这个味道,这是冰糖,要是觉得苦啊,就放几块!”
史岚抿了一口,太烫没尝出来什么味道,稍微凉了点,一尝还真是觉得苦,不过皱着眉头还是喝了。
“这外国人,就喝这玩意儿?”史岚看着杯子里面黑乎乎的东西加上舌尖上的苦味,对外国人的爱好很不理解。
史铁生说道:“外国人喝咱们的茶也是这样!”
在院子里聊了一会儿,史铁生问道:“刘一民同志,你跟陆遥很熟悉?”
刘一民不知道史铁生为什么提起陆遥,于是指了指旁边的客房:“春天的时候,陆遥在这里住了几天,看影壁前的竹子了吗?还是我们两个一起种的。怎么?你们也很熟?”
史铁生苦苦一笑:“怎么可能?我虽然到陕北插队了几年,可是无缘见面,倒是经常听到陆遥的大名!他那个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年轻才子了,不少知青跑出去一天,只为见他一面!”
“是吗?他以前的作品倒是没有了解过。”
“陆遥同志年轻时的作品还是比较粗糙,不过在那个贫瘠的年代,即使是一些幼稚粗糙的短文,也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惊讶。